首页 > AG新闻中心 > 行业动态

AG视讯- AG真人视讯平台| AG视讯官网|寻找“神山营”

发布时间:2025-10-17 11:27:58    次浏览

小时候,没有电视,没有电脑,也没有手机。所以,听大人讲故事,就成了儿时少有的精神享受。除了鬼怪神话,我也听大人们讲一些村里的陈年往事,“神山营”的故事,虽然模糊,但尚有一些支离破碎的记忆,有时觉得平淡,有时觉得悲壮,有时又觉得颇有传奇色彩。后来长大了,忙于上学,忙于工作,对“神山营”故事的完整性、真实性便没再深究,甚至误以为伯父也是“神山营”的一名战士。2014年,父亲突然与世长辞,让我猛然惊醒:过去的将永远过去,不再回来,如果再不拾回这段历史,任这种一知半解继续存在,对自己会成为一种遗憾,对先烈也是一种失敬。故事会继续以各种版本流传,历史会在口口相传中延续,而真相只有一个。事实上,伯父参加的是解放军,全国解放前夕牺牲在陕西扶风。也许是我从小对“神山营”情有独钟,才无意中把伯父也当成了八路军战士。那么,“神山营”的真相到底是怎样的呢?为此,我的心中萌发了寻找“神山营”的意念,并着手调查这段历史。 我首先仔细翻阅了《神山贾氏族谱》,但家谱里面对这段历史也只是蜻蜓点水,一笔带过;又询问了不少村里的长者,但他们也说不清楚,毕竟事情已经过去了将近80个年头;还求证过市里的一些饱学之士,他们说原平县志里也没有详细记载。这让我很失望,很心酸,也很自责。“神山营”作为一段历史,在一些人心里有着很重的分量,这样辉煌的“曾经”,怎么可以无声无息地沉寂呢?就在我一筹莫展时,5月20日,我在参加原平市文联召开的纪念《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》发表74周年暨全市文学创作工作会议时,意外遇到本村张秉才老师,聊天中得知我的家乡神山村现在还真有一位健在的“神山营老八路”,这意外的惊喜让我兴奋不已。 二 “老八路”名叫尚鸿儒,生于1923年3月,虽然已经93周岁了,但红光满面,精神矍铄。他思维敏捷,说起过去的事情,娓娓道来,记忆犹新。按照尚老的讲述,“神山营”的故事是这样的: 1937年8月初,时值八年抗战刚刚拉开序幕。记得是在“忻口会战”不久的某日,八路军120师359旅旅长王震带领一行人风尘仆仆徒步来到崞县神山村,找到当地乡绅,时任神山村村长的贾在中先生,商榷成立“抗日战地动员委员会”、组建抗日义勇军的有关事宜。据尚老回忆,贾在中当时在村里名声并不好,外号“小二煞”。“二煞”在迷信中是凶神恶鬼的意思,贾在中有这样一个外号,可见其多么歹毒。既然是这样,王震旅长就决定专挑“硬骨头”来啃,借以打开局面。令王震感到意外的是,贾在中欣然应诺。传说两人见面有这样几句对话。贾问,你怎么来的?王说,走来的。贾问,带来多少钱?王说,一块银元也没有。贾问,那你拿什么招兵买马?王反问,你说呢?贾随即提出了建议:成立“抗日战地动员委员会”,进行抗日救亡宣传,有钱的出钱,有力的出力,有人的出人。为了壮大声威,贾在中把自家的一头骡子送给王震,并花钱40大洋买了镀银的马鞍和镀金的马镫,还让自家的儿子贾生宝陪同王震左右,作为随从。这样,开始对八路军并不了解的神山人,看到村长的儿子为王震牵马引路,对八路军便另眼相看。 村里随即成立了以贾在中为主任、陈增堂为副主任、贾生宝为干事,六名村里有名望人士为委员的“抗日战地动员委员会(简称动委会),并开始了紧张有序的宣传动员工作。尚鸿儒等青年人在八路军“国家兴亡、匹夫有责”的号召下,激起了抗日救国的爱国热情,于1937年10月积极报名参加抗日义勇军。不到一个月的功夫,报名参军的光神山村就达400余人,与神山相邻的西营、卢溪、小泉坪、小泉沟、梅家庄、胡沟六个小村也有100余人,达到了一个营的建制。由于神山人占绝大多数,王震旅长就命名为“抗日义勇军神山营”。 三 “神山营”组建后就在神山村西的“贺沟”扎营,由八路军教官执教,开始军训。战士们虽然穿着粗布衣服,衣裤褴褛,鞋不跟脚,像叫花子一样,但依然精神抖擞,每天迎着朝阳出操,披着晚霞归队,训练中,军号声,喊杀声,此起彼伏,气冲霄汉。战士们每天苦练杀敌本领,士气不断高涨,这让部队首长和神山村民感到十分满意和欣慰。“动委会”和乡亲们不忍子弟兵就穿着这样的破衣烂衫上阵杀敌,立即组织成立了“妇救会”,全村妇女总动员,人人动手,赶制军装、军鞋。在短短一个月时间内,妇女们你追我赶,夜以继日,争分夺秒,赶制了500多套棉军装和1000多双军鞋。穿着大小合适的军衣军鞋,尚鸿儒和战友们的心情无比激动,这衣服和鞋可都是乡亲们捐献给部队的,暖暖的棉衣棉鞋,千针万线,饱含着乡亲们多少的期盼,他们盼望着子弟兵能够早上前线,驱倭逐寇,建功立业。想到此,他不由地暗下决心,一定要苦练杀敌本领,绝不辜负乡亲们的深情厚谊。 12月底已是临近春节,军训告一段落,神山营开始连排编制。全营共分三个连,一连军服浅灰色,连长武明民;二连军服蓝色,连长张海宏;三连军服黑色,连长陈三牛。因为布料都是村里各个店铺捐赠的,所以布色不一。连排编制就绪,部队整装出发,目的地为忻口附近的崖底村。那时“忻口会战”结束不久,好多鬼子、友军遗失的枪支弹药散落在民间,为了让赤手空拳的战士得到这些枪支弹药,崞县崖底村是首选之地。 部队到了崖底村后,以排为单位分散驻到附近村舍,四处找武器。大家或用东西换、或用钱买,几天下来,收获颇丰。战士们有了枪,高兴得手舞足蹈,欢呼雀跃。正在这时,贾西才惊呼“神山村着火啦!”战士们急忙爬到高处一望,只见神山方向浓烟滚滚,火光冲天。身高体壮的贾贵才高喊,“日本鬼子在咱村杀人放火了,今天咱手里有了枪,还怕他不成。走!回村崩那帮狗日的!”一人高呼,百人响应,战士们被仇恨蒙蔽了双眼,一时忘记了军人身份,纷纷带着武器,朝神山村飞奔。当时原平镇已被日寇占领,鬼子在原平镇筑堡扎营,经常有小股鬼子带着伪军在邻近村庄烧杀抢掠,奸淫妇女。听说神山村拉出一支五百多人的队伍,十分恼火,随即派了一个小队的鬼子带着伪军到神山村抢掠。好在事前就有情报传到村里,乡亲们坚壁清野,早有准备,让鬼子扑了个空。鬼子见抓不着人,就恼羞成怒,沿村放火,烧了多处房屋。鬼子走后,村民们回村奋力救火,待到战士们回来后火已经扑灭。 四 “神山营”战士眼看着烧焦的房屋,一个个义愤填膺,拿起枪又要跑到原平镇去跟鬼子拼命。这时,“动委会”副主任陈增堂急忙出面阻挡。战士们责问陈主任,既然当了兵,为什么不让杀鬼子?陈主任回答,正因为我们是军人,就必须遵守军纪,不能意气用事,否则,就会受到军法处置。正说着,营教导员带着执法队赶到,厉声喝问:“是谁带头擅离军营的?”贾贵才好汉做事好汉当,站了出来,贾西才也站了出来。看到这样的敢作敢当的铁血硬汉,营教导员内心佩服,但还是坚持要维护军纪,要求执法队将两人绑了带回营地执行军规。现场气氛骤然紧张,围观群众看到自己的子弟兵因为家乡而受连累,纷纷跪地求情,其情其景,令人落泪,也深深打动了陈主任。他走前一步来到营教导员身边,握着他的手说:“教导员,新兵入伍不久,军纪观念淡薄,违规事出有因,在你到来之前,我已经批评他们了。时下鬼子近在眼前,抗日要紧。临阵斩将,军之大忌,既然他们认识了错误,还请教导员三思。”说罢,又转身对战士们说:“当兵就要听从命令,服从指挥。自作主张,任性而为,部队只能是一盘散沙,怎么能打胜仗?这次初犯可以从轻处置,但下不为例。你们代表的不仅仅是个人,也代表着全体神山人民,代表着八路军。你们再不能给家乡丢脸,给部队抹黑。”此时此刻,战士们已经明白了道理,纷纷认错,表示要戴罪立功,勇敢杀敌。教导员见此,欣慰地点头,并轻轻拍着贾贵才、贾西才二人的肩膀说:“敢作敢当是汉子,知错能改不为错。一定要当个好兵!”一场风波就此平息,战士们迈着整齐的步伐走向营地。 “神山营”回到驻地不久,就开始作战。打了几场漂亮的伏击战后,战士们又缴获了不少武器,基本达到了一人一枪。这正应了《游击队之歌》那句话:没有枪,没有炮,只有那敌人给我们造。第二年春天,春暖花开,部队转战到晋西北兴县一带黄河边上,经过整编,脱下了“神山营”灰、蓝、黑衣服,穿上了整齐一色的八路军军服,正式编入八路军系列,番号为120师358旅714团2营。从此转战南北,血染沙场,取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。在他们中间,有的人在阵地上为国捐躯,年轻的生命化为祖国大地上一朵小小的花朵;有的人在阵地上挂彩,落下终身残疾;有的人转业回家,继续务农;有的人留在部队,成为军界精英;也有的人战场失踪,杳无音信,不知死活。当我从《神山贾氏族谱》中看到,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,仅神山贾氏就有50多名战士血染疆场、成为英烈时,我感慨了好一阵子。 五 按照尚鸿儒老人的叙述,我整理成文。尚老阅后,没有意见,并说写得非常平实。但我还是觉得心里不踏实。为此事,我专程来回跑了几次村里,探究真实。后来,从我胞兄那里得到一本书,是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《回首无声——张光汉回忆录》。 张光汉,字无声,1918年2月出生于山西崞县(原平)神山村。他1937年9月参加革命,1938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。经历过抗日战争、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的血雨腥风。1979年4月,张老在湖北省军区副政委任上自愿转业到新疆地方工作,任自治区区级机关党委书记、自治区顾问委员会常委等职。曾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二级自由勋章、二级解放勋章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军功章。 在我心里,张老无疑是家乡人的英雄,家乡人的骄傲,也是“神山营”的杰出代表。得到张老的书,我便仔细阅读起来,但该书只在“起来!不愿做奴隶的人们”和“离开家乡”两节对“神山营”做了简要回顾,并在书中称为“神山乡抗日义勇军独立营”。至于尚鸿儒提到的乡绅贾在中,此书并没有提及。 为了弄清真相,我几经周折找到张光汉老人的地址,并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给张老写了一封信。 我在信的开头说:“尊敬的张老前辈,您好!冒昧去信打扰一个年近百岁的老人,十分不安!”信的中间部分是尚鸿儒老人的回忆。在信的后面,我说:“看了您著的《回首无声》,描写‘神山营’的部分内容与尚老的回忆有出入。为了史实的严谨性,还烦请您在百忙之中为我答疑解惑。” 信发出去之后,我在忐忑中焦急等待着张老的回信。过了大约半月,就在我即将失望之际,收到了由张老女儿代笔的张老回信。从来信我才得知,张老此时正躺在医院的病床上。我为自己唐突的行为感到于心不安。 六 以下是张老的回信(略有删改):“文栋乡亲老弟,我正因病住院,在病床上接阅您7月1日写给我的信,只好断续口授,由我女儿苏黎笔录、整理这复信给您。 1937年9月间(中秋节后),八路军120师358旅派出由顿新银任团长的工作团来到崞县屯瓦村小住后,即分赴三区所属各村,来到神山的是潘选才、傅在先等武装工作队,在当地中共党组织领导下,展开了对日寇斗争,动员新兵入伍的工作。 经过约月余的工作,成立了抗日义勇军游击队,由潘选才任大队政委,傅在先任大队长,贾绍荣任副大队长,经过一段工作,由358旅授予正式番号——八路军120师358旅独立游击支队第1营,由傅在先任营长,潘选才任教导员,贾绍荣任副营长,下辖1连、2连、3连,全营实有兵员300余人,每连都有八路军派出的老兵充当骨干。 这支队伍通过训练和参加抗日游击锻炼,收缴武器来武装自己,所穿的衣服都是新兵从家中带来的,五颜六色的,并没有统一制发服装。 约在1937年12月间,这支队伍奉命开赴楼板寨崖底地区整训,不久奉命整编为714团,整编大会在楼板寨召开,由358旅政委李井泉宣读命令:顿新银任团长、彭德大任政委、张新华任参谋长、张世良任政治处主任,下辖3个营,第1营(神山新兵编成),第2营(茹庄新兵编成),第3营(由宁武县新兵编成)。 后来这事传到家乡,就有了神山营、茹庄营的说法。在整编中,贾绍荣没有被任命,上级决定他回乡工作。 当时359旅旅长兼政委王震的旅部驻阳武村(崞县第一区区政府所在地)。 说到王震同贾在中交谈,与实际不符,不是事实。在八路军工作团到达之际,贾在中已经谢世了,当时的神山村村长是贾银绍。贾在中之子生保大名贾森源参加工作后,同我在一个宣传队工作,并未随从王震工作。 山西总动委会设在岢岚县,屯瓦区动委会设在屯瓦即崞县第三区政府所在地,区动委会主任是贾殿俊(国民党员),神山乡动委会主任陈廷珍(共产党员),这些都与贾在中无关。 乡亲们对‘抗日义勇军神山营’饱含着亲切的感情和崇高的敬意,作为曾是八路军的成员之一,又是神山乡走出来的子弟兵之一的我,是很感激的。当初的“神山营”已经成为伟大人民解放军的一部分,当年“神山营”成员在后来的革命征程中所创的业绩,也已经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业绩的一部分了。” 信的落款署名张光汉,写信时间是2016年7月13日。 七 收到张老的信以后,我一时陷入迷茫。小时候,我听到的故事里,一直有着王震的形象。“神山营”战士贾云山之后贾秀恒也记得清清楚楚,说小时候父亲讲到“神山营”时,也多次提到王震的名字。还有“陈增堂”和“陈廷珍”是不是一个人?等等疑问映入脑际,不得而解,有心想再给张光汉老人去信核实,但想到长老的身体,我实在不忍心再打扰他老人家。于是,我回村里再次找到尚鸿儒老人,并让他看了来信。看完信,尚老说,当时自己只有14岁,有些事情也是后来听说的。不过对于一些事,他还是坚持己见,比如说到军服的事,他说自己记得清清楚楚换穿过新衣服。 面对将近百岁的张光汉老人和尚鸿儒老人,我想不管是谁,都无心去探究他们说的精准度了,反而每个人内心会涌起一丝歉意,对英雄的歉意,对过去的歉意,对民族的歉意。我们对这段历史了解的过迟了,知道的过少了。甚至,我们对历史缺少一个公正的记载和评判,缺少一份应有的虔诚和尊重。据我所知,“神山营”也有不少逃兵,有人还当了汉奸,如文中出现的贾绍荣。而张光汉的父亲却因儿子是八路军,被敌伪警察局折磨的九死一生。“神山营”的组建浸透着不少人的心血,而贾殿俊(国民党员)在解放后却逃不脱无情的斗争。历史总是由胜利者书写,但透过历史的重重迷雾,总有一些真相痛彻心扉,总有一些遗憾回天无力,总有一些事实无法验证,总有一些无奈让人落泪。 时光流逝,日月如梭,转眼间抗战胜利已经70多年了。战争的硝烟已经消散,被列强凌辱的时代一去不再复返。但是,中华民族曾经的苦难,我们还记得吗?“神山营”的故事,还有人传颂吗?是无数先烈前赴后继、艰苦卓绝的奋斗,换来了今天的和平盛世。2013年12月,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讲话指出:“一切向前走,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;走得再远、走到再光辉的未来,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。”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。缅怀过去的岁月,重温“神山营”的故事,让我们对历史和现实有了一份新的认识,我们在追忆和反思中将走得更远更好。 说明:本文史料来源于张光汉的书信、采访尚鸿儒的笔记和邢雷声《抗日义勇军神山营组建纪实》一文,本文部分史实和人名、地名还有待于进一步考证。在此,对相关人员表示衷心感谢。 二〇一六年九月二十五日 作者:佳茗玉树